【我们宁波,镇海倪家讲故事的“遗传基因”是天生的!倪匡前辈可以无中生有,同时为十二家报馆写连载小说,佛山陶朱公倪尧龙在中...
2025-11-08 19:59:00来源:雪球App,作者: 佛山陶朱公,(https://xueqiu.com/1501094535/320630264)
【我们宁波,镇海倪家讲故事的“遗传基因”是天生的!倪匡前辈可以无中生有,同时为十二家报馆写连载小说,佛山陶朱公倪尧龙在中国资本市场摸爬滚打30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影像资料,正在谱写大湾区的《繁花》,就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成为比着笔下的葛朗台”】。 前辈倪匡(1935年5月30日-2022年7月3日),原名倪聪,字亦明,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镇海,著名小说家。与金庸、黄霑、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1957年到香港,曾就读联合书院新闻系,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1972年曾参与香港嘉禾功夫片《精武门》的编剧工作,为李小龙量身塑造了“陈真”这一经典形象。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 想象奇特,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写《天龙八部》连载。1992年移居美国,2006年回到香港。2022年7月3日,倪匡逝世,终年87岁。 【倪匡被太太说“真”,倪震凭“诚”打动女神,看香江文坛父子】那时,一切还可以从下而上、自然生长;那时,草根还能逆袭,“香港梦”大家都能做……这些是如今这个都怕行差踏错、动辄逼人表态的时代,难以想象的了。——遇言姐一大早醒来,突然惊闻香港作家倪匡先生去世了!遇言姐真是不胜唏嘘……又一个香江风云人物的去世,也象征着那个港风盛行、风流旖旎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倪匡和他的儿子倪震俨然香港的“大小仲马”,加上他的妹妹亦舒,又是通俗言情小说的灭绝“师太”,可以说一家皆传奇。当然,最传奇和跳脱的,数倪匡先生本人。▲倪先生最后一条社交平台的信息停留在10年前,很多网友在此微博下面留言纪念倪匡生平倪先生的好友,也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曾为他写过一部《倪氏家谱》。根据蔡先生的记述,倪匡的父亲名叫倪纯壮,是香港荷兰好实洋行业务部的经理,母亲王静娴,是个全职主妇,所以倪匡算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倪氏夫妇共育有8个子女(7个成年,1个早夭),一大家子人原住在上海,大概在1951年,两人带了三个孩子从上海去了香港,另外四个较大的孩子则留在了大陆。倪匡1935年出生,在兄弟姐妹中排第四,本名倪亦聪(倪匡是他的笔名)。父母离开大陆那一年,他才16岁,刚刚初中毕业;和那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一样,他选择了光荣地参军,先是跟随部队去治理淮河,后来又被派到内蒙垦荒。在内蒙期间,由于青春期男孩子的顽皮和内里的搞怪性格,小倪匡犯了不少错误。▲年轻参军时的倪匡,还挺意气风发的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运煤途中,遭遇大雪封路,倪匡等一行人被困,就快要冻死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倪匡提议把附近的一个烂木桥拆掉,生火取暖。这个提议救下了一行人,大家一直坚持到2个星期后,救援队赶到。但是因为拆了木桥,破坏了交通物资,倪匡被定为“反xx罪”。“罪人”倪匡被这样关进了小黑屋,天天写悔过书。一天,一个朋友突然跑来小木屋,对他说:“你必须要逃走了,不然死定了。”还给他带来逃跑的工具——一匹瘦马。倪匡就骑着这匹连马鞍子都没有的瘦马,一路向北,打算一直跑出国境线,去蒙古暂避风头。不料风雪骤来,他中途迷失了方向,好在那匹看起来不中用的瘦马是匹老马,把他带到了一个火车站。▲多年后,倪匡接受采访,说起这段亲身经历时,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是黑龙江省泰来县火车站。说实在的,他的这番传奇一点也不比后面他编的故事差,果然上天就是最好的编剧倪匡在车站买了张地图,谋划着该怎么办。当看到鞍山市的名字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哥哥——倪亦方。到了鞍山之后,因为户口办不下来,倪匡只好继续逃跑(在那个年代,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连吃饭都成问题)。▲倪匡的大哥倪亦方,后更名为王亦方,是个化学工程师倪匡先是乘船过了渤海湾,来到青岛,后又寻机坐船回到了上海。本来想继续投靠亲戚,结果亲戚怕被牵连,纷纷躲避他。最后他只好离开大陆,跑去能容身的香港。来到香港的倪匡颇为独立,没有靠父母,而是在工地上做工,自己养活自己。谈起那个时候,倪匡曾很开心地回忆到,大家是如何一起“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当时大家很团结,开工的拿了钱,回来和没开工的一起去吃饭。有时钱不够吃饭,就拿去喝咖啡(糖免费,可以随便拿)。”▲说起年轻时劳动经历的倪匡,眼睛里分明还洋溢着兴奋之情遇言姐看到这段访谈,不禁想起自己留学的经历:我们那时候打工,也不觉得辛苦,还在挣钱之后,聚餐比赛“谁的暑期工最苦”,赢了的才能吃最后一个烧鸡腿。果然,年轻就是有办法把苦难变成浪漫。工人们聚在一起,闲暇时就读读报纸,最受欢迎的自然是那些连载小说了。倪匡看过那些报纸之后,就说:“这种东西,我也会写。”▲早年小报上的连载小说,文学性不强,有时还会为了销量,擦边“软se情”遇言姐看到这里,真是深以为然——想当初,我也是因为觉得杂志上的文章自己也能“胜任”,才走上提笔撰稿这条路的。看来,烂俗文学还是对文学有正面价值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都是因为“不忿”下场的。被烂文人“激励”了的倪匡开始自己写故事投稿,没想到,很快就收到编辑的回复,要用他的稿子,还给了他90块钱的稿费。遇言姐随手查了一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收入水平,当时的文员月薪大约在100-300港币,而倪匡是出了名的“人肉打字机”——在用笔写稿的年代,他一天可以写1万多字的稿件——一个报刊连载的篇幅(大约5000字),他大概一下午就可以写出来了。所以90块的收入对于一个撰稿人来说,实在是不菲了。这也说明在那个年代,纸媒人是可以用文字赚到体面钱的!遇言姐留下了羡慕的泪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房地产紧缺,但华商资本少,很难介入地产界。霍英东于是自创了香港楼市的3套法则:1)为楼盘撰写广告、说明书,2)将整楼拆分出售,3)按揭买房,香港楼市才繁荣发展起来。按当时的售楼广告来看,倪匡一个下午的稿费,就可以付一个月的房屋月供了!喜提体面钱的倪匡没有即刻走上“迎娶白富美,住上大豪宅”的男频爽文路线,而是把钱投在了自我增值上。他先是在报馆找到了一份工,然后开始了白天在报馆上班、晚上在夜校读书的“艰苦奋斗”生涯。从这也能看出,靠自己从底层赤手空拳、摸爬滚打上来的倪匡,是一个拥有长线思维——至少是一个实用主义思维——的人。在夜校读书期间,倪匡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夫人——李果珍。遇言姐觉得,倪匡这个“自我增值”的再教育,可真是投入得太值了!▲倪匡与妻子结婚照——据倪匡回忆,两人的相遇是“一阵风的缘分”。教室的门被吹开,他绅士地替李果珍关了门,李果珍对他感激一笑。受到鼓舞的倪匡在下课乘巴士的时候,果断地向心上人搭讪。李果珍上来就问他:“衣其”(倪匡当时的笔名)和你是不是同一个人?倪匡忙乐不颠地承认了。于是,这个“偶像向粉丝搭讪”的浪漫桥段也就此成了。果然无论到什么时候,才华都是吸引意中人的利器呀!和李果珍成婚后,有了妻子的照顾,倪匡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同时在几家报社写稿。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2篇连载小说,4、5个专栏——尤其是《卫斯理》在《明报》上的发表——让他名声大噪!一时之间,他和黄霑、金庸、蔡澜被并成为“香港四大才子”。▲虽然倪匡创作的文字量很大,但创作质量则“见仁见智”了。比如有读者曾写信给他指出:“卫斯理在飞机上跳到南极,杀了一只北极熊、剥皮烤肉吃了,这个情节不对,因为南极没有北极熊。”这是常识性错误!对此,《明报》的负责人金庸先生,幽默地回信说:“南极本来是有北极熊的,但是被卫斯理给杀了,自此就没有了……”文学地位有人对倪匡能够忝列四大才子,颇有微词,认为他的文章只有初中水平,内涵不够……但遇言姐认为,倪匡先生的作品还是有价值的。在那个大家都写武侠、言情的年代,他能够跳出题材的桎梏,开辟科幻的新领域,勇气可嘉;而且抛开单纯的文学性来看,他的很多作品构思十分巧妙、脑洞开得很奇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最难得的是,我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未被传统文化驯服,一种野蛮生长的、本能的“真”。说起来,香港四大才子的其他三位要么出身豪门,要么家学渊源深厚,而且全部都是大学毕业;倪匡的出身虽然不差,但初中+夜校这个学历和精英比起来,确实不太够格。
资源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