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十九)
2025-11-14 10:37:33汉族服饰(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湟地区的土族男性,平日里多着汉族服装,只有在逢年过节、 婚丧嫁娶,或参加花儿会、观经会以及房屋上梁等盛大活动时才穿本民族服装。他们头戴“鹰嘴啄食”式毡帽,帽子后沿向上翻,前沿向前展开,周围用织锦、黑绒布或素色花边修饰,衣服主要为皮袄,以及用细毛线织成的白色粗布褐衫,腰上系一条约三四米长的蓝色或黑色花头腰带,足穿自制的黑色布鞋,显得精神抖擞,热情活泼。土族妇女在回娘家、赶会以及重大节日里穿起美丽鲜艳的民族服饰,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头戴插花礼帽或拉金锁毡帽,身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用红、黄、蓝、白、黑、紫、绿七种颜色的布圈制成,俗称七彩花袖,土语称为秀苏,意为“花袖衫”。
土族服饰
河湟地区的藏族民众平日也多穿汉族服饰,每逢节日或天气寒冷时节多穿藏袍,这种服饰搭配是适应青藏高原寒冷多变的气候特点而形成的。藏袍是用羊羔皮或老羊皮做成的皮袍,男装上身宽大,交领束腰,袖根宽大,袖口窄小,袖子中部裁弯,便于活动。女子多穿圆领长袍,穿着时下摆要盖住踝关节,功能与男袍无异。
藏族服饰
白号帽、白汗褡、青夹夹是回族、撒拉族服饰的特征,即在白色的衬衣上套一件黑色的坎肩,一般是在春、夏、秋三季穿。而在严冬,所穿的青夹夹是棉的,一般以羔皮做里子,黑条绒或黑色面料做面子,较为保暖。
回族、撒拉族服饰
河湟地区的蒙古族大多与藏族交错杂居,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近,所以服饰也多受周围藏族的影响。其服饰多为宽大的大襟长袍,男子袍服的袖口带马蹄形,女子袍服均为较小的长椭圆形衣领。
蒙古族服饰
河湟地区的汉、回、土、撒拉族一般以面食为主,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叫作“月饼”的蒸馍,将发面擀成一个个薄饼,一层层涂抹菜籽油、调料,撒上适宜的干果,团起蒸制。因其暄香可口,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它不仅是中秋必备的应时食物,也是日常的美味。河湟地区的民众待人实诚慷慨,若有客来,会拿出自酿的一种低度酒,叫“酩馏”,是用煮熟的青稞拌甜醅曲发酵制成,液体为浅黄色蜜状流汁,酒味浓郁,香气袭人,饮后令人心旷神怡。饮酒时,通常会行酒令,有以“曲”(歌)代“令”的习俗。
青海“月饼”
居住民俗是指民众的居住方式及在建筑房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俗规制。河湟地区的民居类型以庄廓为主,庄廓院落为方形或长方形,墙体由高4米左右、宽1米左右的版筑黄土墙或土坯墙砌筑而成,院墙包围着内部庭院和所有的房屋。
撒拉族篱笆楼
河湟地区的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其营造技艺渗透着撒拉族的创造智慧,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建筑艺术。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书籍: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编,青海人民出版社。
往期回顾
黄河视域下的河湟文化丨河湟地区的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十六)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交融互补的耕牧文化(十七)
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丨交融互补的耕牧文化(十八)
编辑:信息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资源星图